第487章 高阙即下!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第(2/3)页
“杀回去,杀出高阙!!!”
这一会,呼延当屠无力再镇压军心,只在象征性的争取后,无奈被亲卫护送着,消失在了匈奴守军阵地。
本就混乱的匈奴守军将士,在主将也淹没于混乱之中后,愈发陷入无以复加的混乱。
你推我搡,互相拥挤着,朝着北关墙的方向而去。
没有弓箭。
这个天气的战争,没有弓箭。
所以,北关墙的‘督战队’,并没能对迎面冲来的匈奴溃兵,造成任何武力威慑。
关门被打开,紧接着就是乌泱泱的溃兵,毅然决然冲进高阙外的天寒地冻之中。
而北关墙上的‘督战队’,也在短暂的迟疑后,各自试探着,混在溃兵之中,朝着关门外推搡而去。
整个过程,持续了足足两个多时辰,直到日暮西山,夕阳西下,才终于结束。
整个过程当中,郅都和程不识二人,都在竭力约束不下:绝不可追击。
只随着匈奴人溃散,自北出了高阙,汉军将士则一点点前推阵地。
来到先前,那一处处被点燃蓝绿色火焰的‘禁区’时,汉军将士本能的躲开,眼底却尽是说不清的兴奋之色。
——华夏上下五千年,最重鬼怪之说的,便是当今汉室。
甚至就连世人眼中的‘在世圣人’,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,都在面对国士贾谊时,留下了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历史名场面。
此刻,这些蓝绿色火焰,对匈奴人的打击有多大,对汉军将士的振奋便有多大。
——鬼神之力啊!
得鬼神相助,哪还有打不赢的仗?
冷兵器时代的战争,往往就是这样。
你觉得你必胜,你未必能取胜。
但若是你坚信自己必胜的同时,敌军又觉得自己必败,那战争结果,便基本可以确定了。
你觉得自己必胜,所以会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下意识的,做出有助于胜利的判断决策和举措。
而敌人认为自己必败,便也会不受控制的、本能的,去做出推动战争走向失败——甚至是尽快走向失败的方向。
于是,本该成为数十年内,最值得注目的汉匈高阙之战,在天子荣三年冬十一月十日夜半爆发后,于短短一日后——于天子荣三年冬十一月十一,黄昏时分,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斗。
汉家,正式接管高阙!
原本作为前哨站、前线重镇存在的博望城,彻底成为了汉属高阙的后勤中转站,以及汉室在河套北部地区的第二道防线!
但战争,还远没有结束。
拿下高阙,仅仅只是汉家的战略目的得以达成。
汉家当然希望战争就此结束。
但匈奴人,绝不甘心于如此简单的,将高阙拱手相让。
加下来的一段时间——甚至可能是从现在的凛冬,一直到匈奴单于庭自西归来的秋后,高阙或许都将经受匈奴人接连不断的进攻。
就算最终,汉军将士仍旧守住了高阙,将所有匈奴人都拦在了关墙外,战争也仍旧不能算是完全结束。
——哪怕没能夺回高阙,且也接受了‘高阙易手’的现实,匈奴人也不会就此作罢。
从今往后,高阙北关墙外的数十里区域,很可能被匈奴人安排三到五个,甚至更多大型部族日常性助手,以求将汉军将士堵在高阙,不能北出高阙威胁慕南。
换而言之:这是一场拉锯战。
夺下高阙,还仅仅只是第一步。
接下来,还要守住高阙,并在匈奴人的严防死守下,早日将高阙,打造成汉军北出河套,踏足慕南,威胁匈奴统治根基的前沿阵地。
而眼下,郅都、程不识二人要做的事,还有很多。
“即刻调巨石、垒木、砂石若干,将高阙北门彻底封堵!”
“要堵死!”
“自即日起,非天子诏、太后旨、调兵虎符三者齐具,另本将点头,决不可开高阙北门!”
“——违令者,坐叛国!!!”
“另传令博望城,使遂营尽出,于高阙南河面搭桥。”
作为一名久经沙场,饱经战阵,且对国家战略有深刻认知的高级将官,在高阙确定到手后,程不识的第一反应,是最大限度保护胜利果实。
而此战,汉家最大,同时也是唯一的胜利果实,便是高阙。
将高阙北关门彻底堵死,即是程不识现实角度的考量,也是在向日后的所有驻守高阙的汉军将士,展露‘高阙绝不可失’的决心。
至于在高阙南侧,连接高阙-博望城的河面大桥,则是为了保障高阙的后勤供应,并为博望城随时增兵支援高阙,尽快创造客观条件。
——此战,为了尽快渡河参战,程不识并未能让麾下中军主力分批次过河。
第(2/3)页